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焦点热议:省博展清代书法出错,遭质疑
来源:古籍     时间:2023-05-06 14:04:32

此前

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


(资料图片)

一场书画展

曾引发网友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

在展出作品中

有 一幅 清代书家苏廷玉的 行书作品

作品中的 “亂” 字

写成了简写 “乱”

网友认为

“简体字是近现代才有的 清代书法作品中出现简体 肯定是赝品” 古代书法作品中 有简体字的出现 能作为判定真伪的标准吗 首先来弄清楚简化字的概念 简化字 并不都是建国以来新造出来的,绝大部分是继承了从先秦一直到明清的简体字。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写道:“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就有不少;北魏时代,亂字已经简化为乱,和现在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宋元以来简体字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根据姚菲《<简化字总表>所收简化字研究》一文的研究,《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一共有两类: 01 继承而来的简化字,共有295个 其中,来源于俗字的共有119个,恢复古字的共有21个,草书楷化的共有27个,同音(异音)替代的共有52个,继承民国时期所造的简化字共有31个,来源于异体字的共22个,来源于假借字的共有24个。建国以后,根据已有简化字整理出来的新字形简化字共9个和类推简化字16个。 02 新造字 “近代和现代新造字形,这一类简化字古籍文献中没有收录,多为现代群众新造形声字,少数为会意字”,共有55个,其中新造形声字共43个,新造会意字共1个,省略部件形成的新造字共8个,符号替代形成的新造字共2个。 从介绍可以看出 简体字的历史 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漫长 在历代传世的碑帖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东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 “東” 字与 “馬” 字的写法 类似于简化字 “东” 与 “马” ▼ “宋四家”蔡襄的《远蒙帖》中 也出现了 近似简体字的 “爱” 字 ▼ 那么问题来了 古人又是为何使用简体字呢 答案是 为了 书写方便省时 明末学者吕留良就曾经说过 “自喜用俗字抄书, 云可省工夫一半。” 古代经典碑帖中的简化字 往往都是渊源有自的

1

经典碑帖中来自古字的简化字

这里的古字包括古文、古字等等。直接沿用笔画较少的古字,是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例如,“礼”字,今为“禮”的简化字。实际上,“礼”是古文,与“禮”是异体字关系。《说文》中明确记载“禮”是正体,“礼”是古文。“礼”是楷化写法。《颜真卿书干禄字书》明确记载:“禮礼并正”,这说明,在唐代,“礼”与“禮”都是正字了。古代名碑中写简化字“礼”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下图写法依次来自《衡方碑》、王羲之、爨宝子碑、虞世南、柳公权、董其昌。 再如,“弃”字,今为“棄”的简化字。实际上,“弃”是古文,与“棄”是异体字关系。经典书迹中常见到简化字“弃”,下面例字分别来自《郭店楚简》、米芾、董其昌: 再如,“向”字,今为“嚮”的简化字。《说文》有“向”而无“嚮”。“向”与“嚮”的本义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古代已经混用,二者成为古今字关系。甲骨文、铭文和《说文》都是今天的简写: 再如,“号”字,今为“號”的简化字。《说文》:“号,痛声也”,“號,呼也”。两者本义有些区别,但也很相近。《段注》:“凡啼號字,古作号”,说明古代写作简化字“号”的现象是非常多的。下面写法分别来自《苏孝慈墓志》、国诠《善见律》、褚遂良和颜真卿《多宝塔》: 这类字在古代经典碑帖中还有很多,如果因为是简化字而被舍弃不用,便是对古代书法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不利于书法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发展的。

2

经典碑帖中来自俗字的简化字

简化字有很大部分直接继承了古代俗字。关于俗字与正字的含义,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的界定非常有代表性:“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藉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 。唐代以后,俗字越来越多了。 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写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 所以,当书写古代有俗字写法的典籍时,最恰当的可能是保留俗字写法,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的 “真实性” 和 “生动性” 来。 古代经典碑帖中有很多来自俗字的简化字。例如,“乱”字,今为“亂”的简化字。《说文》无“乱”而有“亂”。《颜真卿书干禄字书》中明确标记“乱”是“亂”的俗字,《广韵·换韵》也云:“亂,俗作乱”。经典碑帖中,常常见到简化字“乱”,下图依次为魏碑、欧阳询、唐人和米芾写法: 再如,“万”字,今为“萬”的简化字。《说文》无“万”而有“萬”;《玉篇·方部》:“万,俗萬字。十千也”。《颜真卿书干禄字书》中却把“万”与“萬”皆作“正字”。如下写法来自《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柳公权、褚遂良: 再如,“顾”字“粮”字等都有类似情况。 来自俗字的简化字也容易被书法创作所忽略,实际上,这也是书法创作的宝贵资源。

3

经典碑帖中来自草书的简化字

来自草书的简化字是非常多的。例如,“頭”、“學”、“實”、“長”、“书”、“専”、“東”、“為”、“称”都是由经典草书写法简化而来: 继承草书尤其章草的这个简化字途径,自民国以来,就有不少学者推崇。民国兴起的章草热潮,与汉字改革大潮有重要关系。 章太炎在《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一文中提出,汉字的简化,“当依《急就》正书”进行简化,钱玄同认为“这是写汉字唯一的简便方法”,并且又强调:“我以为汉字笔画的改简,至章草而达于极点,不能再简了,因为再简就不适用了”。章太炎、钱玄同提出的把章草作为简化字的学术观点,被建国以后的简化字方案直接继承了。

4

经典碑帖中来自假借字的简化字

建国以后的简化字,有些直接继承古代笔画较少的假借字。古代经典碑帖中能见到不少这样的简化字。 例如,“洒”字,今为“灑”的简化字。《说文》云:“洒,涤也。古文為灑扫字。先礼切。”即“洒”字的读音是“洗”(xǐ)而不是sǎ。《段注》云:“洒灑本殊义而双声,故相假借”,即后来“洒”被假借为“灑”(sǎ),而“洗”(xǐ)反而不用了。所以,古代书法家常常“洒”“灑”混用,例如米芾、蔡襄写法如下: 再如,“尔”字,今为“爾”的简化字,古与“爾”是假借字关系。例如下面写法依次来自颜真卿《祭侄稿》、陆柬之《文赋》和赵孟頫《洛神赋》: 这些假借字已沿用成习,在古代经典碑帖中经常见到。 所以我们可以脑补 一个时期内 很多人接受了这些简体字形 随着楷书的出现 又将笔画固定且规范书写 于是很多简化字形便被保留下来 而在近现代汉字简化的过程中 这些简化的“俗字”又回到了 人们的视野 被选用为“规范的简体字” 因此 单纯以繁、简字 来判断一幅作品的真伪 是不靠谱的! 近年来 “退简还繁”的声音不断 并且 在书法展中 有一个普遍现象 以简化字书写作品 基本很难上展览 甚至几乎所有书家 都不写简化字 简化字在书法作品中 真的不能写吗? 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