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穗教研院院长方晓波:建构全学科智慧阅读体系,增强文化自信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3-02-14 10:00:5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自然有表达欲,自然有文可写。如何在阅读与写作间自由切换,相互促进,广州市在智慧阅读方面有何经验可鉴,南都将邀请名家名师进行一一剖析。

2023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而广州市的“读书布局”早在六年前已打下根基,与教育部的阅读工作不谋而合。从2017年开始,广州市中小学全学科智慧阅读项目就在广州落地生根,大规模推广应用。为增强阅读兴趣,鼓励文学创作,项目组先后举办了“雅荷诗会”诗歌创作,以及 “文溪笔会”非虚构征文活动。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参与学生50多万名、主题阅读活动1588个、阅读笔记3343.9万份、每天阅读35分钟、全科教学案例资源5000节、线上教育传播应用量3亿次……”项目主持人、广州市教研院院长方晓波心中有数,他明白,广州市中小学全学科智慧阅读项目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广州成为教育智慧之城的道路上必须如此越走越深远。

以全科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双减”下的课堂教育质量

广州教育研究院紧紧围绕全学科课堂教学中培育中小学生文化自信、推进全民阅读进校园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牵头成立广州中小学智慧阅读项目,力图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阅读教育现实问题,全方位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全学科阅读项目研究历经10年,智慧阅读教育立足广州,辐射湾区,从2017年开始,逐年实现校园阅读、学科阅读、课堂阅读应用全覆盖,力争全市100%的学校能应用全科阅读的教学模式,提升“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育效果。

“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小学生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双减’政策背景下,阅读教育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存量资源体系,学校和老师要会用、能用、善用。”方晓波说,“但课堂教学文化内涵不够、阅读效能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阅读教育深入难题,阻碍着学生文化自信的提高。”

据介绍,该项目从整体上说,是以培育文化自信为指向,体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教育文化发展特征,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阅读教育项目。“全学科阅读、智慧阅读的最终指向是文化自信,”方晓波说,“这也是贯穿全学科智慧阅读教育的核心和宗旨。”

对此,项目组以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为支撑,该理论强调学生主体性,认为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在此理论指导下,项目组深入进行文本分析,从200万册书目中遴选15万册文化自信类全学科阅读书目,选取了《中华传统文化》《龙舟文化》等文化读本,并与新课标对应,分年级、分学科、分单元筛选一套与全学段中小学教材相匹配的文化自信核心书目,供学生针对性阅读。

同时,为了深化阅读认知、强化阅读效果,全学科智慧阅读项目为每个月设置阅读主题,涵盖体育、文化、历史等方面,带动各区域、各学校学生进行风暴式主题阅读。如《三体》《流浪地球》等影视、文学作品的成功,引发了一股科普科幻热潮,全学科智慧阅读项目利用这一热点,组织了为期一月的科普科幻主题阅读活动。

近年来在湾区中小学大范围持续研究和实践,项目组取得丰富成果:纳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钟南山院士赞其为“居家防疫与学习两不误”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专栏报道“有效破解阅读难题”入围“第六届中国教博会”最高奖SERVE奖。项目成果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聚焦“全学科”和“智慧”,让学生成为“聪明的阅读者”

当前,课外阅读量偏少、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阅读方法不当等问题常见于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难以真正实现。同时,缺乏有效的阅读监督与指导、阅读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也制约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此,方晓波指出,全学科智慧阅读项目聚焦“全学科”与“智慧”,强调阅读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并以“聪明的阅读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习惯,成长为“聪明的阅读者”。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阅读平台从完善阅读资源入手,整合全市阅读资源,与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教育大数据中心、广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市教育基建与装备中心和短信平台等达成合作,将各类阅读资源引入智慧阅读平台,供学生选择。学生线下纸质阅读图书的行为仍然是该项目的重点。

海量资源之下,质量管控必不可少。广州教育研究院组织出版领域的专家、阅读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专家等,共同确定开发《中小学生阅读书目遴选标准》,并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要求、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品格养成、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等,最终形成了涵盖科普、儿童文学、传统文化、艺术、传记、通识等主题的核心书目资源库。基于此,智慧阅读服务平台按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门推荐、热点主题和新时代主题五个方面把书目进行分类整合,为每个主题编辑精选书单,确保学生有书读、读好书。

利用大数据跟踪学习过程、提高阅读的针对性,是本项目“智慧”的主要体现。方晓波介绍,智慧阅读项目通过借鉴脑科学、大数据等技术,形成全学科智慧阅读的人、书、网融合工程体系,即时搜集学生阅读数据、分析阅读行为、形成阅读报告,为学生推荐个性化适读书目,有效引导其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果,实现选书、读书、评书、效果测评整个阅读体验的可视化。

同时,系统通过全市及更大范围阅读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级系统,建立了全市学生阅读档案,不仅直观呈现了学生个人的阅读行为效率、阅读习惯、阅读时间,还系统梳理了某一学校、区域整体的阅读情况,方便教师掌握总体阅读水平、学习缺口,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与提高,切实让阅读可知、可导、可管。

多元助力,筑牢智慧阅读根基

国王、鳄鱼与西红柿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著名儿童文学家萧袤在“我的童话梦”文学讲座现场,根据这三个事物临时编出有趣的小故事,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分享自己的故事创意,现场笑声不断。

智慧阅读项目开展“名家面对面”系列活动,把知名青少年读物作家、阅读教育专家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打开诗人的第三只眼睛、写作怎样才可以很开心、艺术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书中的世界在面对面的对话中呈现在学生眼前,阅读的智慧在精神的互动中留存在学生心中。

“智慧阅读平台系统庞大,包含资源管理、借阅管理、综合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需要教育专家、数据分析师、教师、家长等人员的支持与合作。”方晓波说。为形成教育合力,该项目整合多方资源,以确保系统运行的流畅与高效。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力,其阅读能力、视野、方法等直接影响全学科智慧阅读的成果。经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牵头,智慧阅读项目专门邀请教育专家进行阅读项目试点学校种子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全科阅读与项目学习、掌握智慧阅读的概念与实施路径、学会基于课内延展进行课外英语阅读指导等,提高教师的阅读专业性。

家长是孩子阅读之路上的重要陪伴者和引导者。基于此,智慧阅读项目经常举办“大手牵小手,阅读伴我行”等亲子阅读推广活动,以及“阅读影响孩子大未来”专家讲座活动,通过理念的解读、案例的剖析、问题的分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掌握阅读教育方法,助推孩子阅读行为的养成与阅读能力的提高。

此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关注,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化的展示平台,以写作促阅读也是项目组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小学智慧阅读平台有一名为“雅荷诗会”的专栏,用于发布诗歌主题阅读活动信息,以及征集到的学生诗歌作品。2023年将新增了“文溪笔会”栏目,引导中小学生非虚构写作,通过倡导青少年关注身边真实、走进现场,挖掘青少年汉语言写作新秀,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传承经典文化,展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们的项目具有可复制性,”方晓波说,“全学科阅读的理念和模式能有效推广,智慧阅读管理平台、文化自信核心阅读书目索引等可以广泛应用。”

目前,智慧阅读项目已从500多所试点学校推广到全市1000多所学校,并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湖北、浙江、贵州等地,学生阅读素养和文化认同感明显提升,阅读教育生态也得到有效改善。接下来,智慧阅读项目将继续优化阅读体系,带动校园内更大范围、更多人群阅读习惯的养成、文化自信的增强。

整理:南都记者梁艳燕

标签: 学生文化 传统文化 国家战略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